设计模式之单例模式

一、什么是单例模式

单例模式(Singleton Pattern,也称为单件模式),使用最广泛的设计模式之一。其意图是保证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,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,该实例被所有程序模块共享。

定义一个单例类:

  1. 私有化它的构造函数,以防止外界创建单例类的对象;
  2. 使用类的私有静态指针变量指向类的唯一实例;
  3. 使用一个公有的静态方法获取该实例;

二、懒汉版(Lazy Singleton)

懒汉版(Lazy Singleton):单例实例在第一次使用时才进行初始化,这叫做延迟初始化。

// version 1.0

class Singleton{
private:
    Singleton()= default;
    ~Singleton() = default;
    Singleton(const Singleton &)= default;
    Singleton&operator=(const Singleton&)= default;

public:
    static Singleton* getInstance(){
        if (nullptr == instance){
            instance = new Singleton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instance;
    };

private:
    static Singleton* instance;
};

Singleton* Singleton::instance = nullptr;

问题1:Lazy Singleton存在内存泄露的问题,有两种解决方法:

  1. 使用智能指针
  2. 使用静态的嵌套类对象

对于第二种解决方法,代码如下:

// version 1.1
class Singleton{
private:
    Singleton()= default;
    ~Singleton() = default;
    Singleton(const Singleton &)= default;
    Singleton&operator=(const Singleton&)= default;

public:
    static Singleton* getInstance(){
        if (nullptr == instance){
            instance = new Singleton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instance;
    };

private:
    static Singleton* instance;

    class Deletor{
    public:
        ~Deletor(){
            if (nullptr != Singleton::instance){
                delete Singleton::instance;
                Singleton::instance = nullptr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std::cout << "删除instance" << std::endl;
        }
    };
    static Deletor deletor;
};


Singleton* Singleton::instance = nullptr;
Singleton::Deletor Singleton::deletor;

在程序运行结束时,系统会调用静态成员deletor的析构函数,该析构函数会删除单例的唯一实例。使用这种方法释放单例对象有以下特征:

  • 在单例类内部定义专有的嵌套类。
  • 在单例类内定义私有的专门用于释放的静态成员。
  • 利用程序在结束时析构全局变量的特性,选择最终的释放时机。

在单例类内再定义一个嵌套类,总是感觉很麻烦。

问题2:这个代码在单线程环境下是正确无误的,但是当拿到多线程环境下时这份代码就会出现race condition,注意version 1.0与version 1.1都不是线程安全的。要使其线程安全,能在多线程环境下实现单例模式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同步机制来正确的保护我们的shared data。可以使用双检测锁模式(DCL: Double-Checked Locking Pattern):

static Singleton* getInstance(){
    if (nullptr == instance){
        std::lock_guard lock(m); // 基于作用域的加锁,超出作用域,自动调用析构函数解锁
        if (nullptr == instance){
            instance = new Singleton;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instance;
};

注意,线程安全问题仅出现在第一次初始化(new)过程中,而在后面获取该实例的时候并不会遇到,也就没有必要再使用lock。双检测锁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,它通过加锁前检测是否已经初始化,避免了每次获取实例时都要首先获取锁资源。

加入DCL后,其实还是有问题的,关于memory model。在某些内存模型中(虽然不常见)或者是由于编译器的优化以及运行时优化等等原因,使得instance虽然已经不是nullptr但是其所指对象还没有完成构造,这种情况下,另一个线程如果调用getInstance()就有可能使用到一个不完全初始化的对象。换句话说,就是代码中第2行:if(instance == NULL)和第六行instance = new Singleton();没有正确的同步,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new返回了地址赋值给instance变量而Singleton此时还没有构造完全,当另一个线程随后运行到第2行时将不会进入if从而返回了不完全的实例对象给用户使用,造成了严重的错误。

Best of All:

C++11规定了local static在多线程条件下的初始化行为,要求编译器保证了内部静态变量的线程安全性。在C++11标准下,《Effective C++》提出了一种更优雅的单例模式实现,使用函数内的 local static 对象。这样,只有当第一次访问getInstance()方法时才创建实例。这种方法也被称为Meyers’ Singleton。C++0x之后该实现是线程安全的,C++0x之前仍需加锁。

class Singleton{
private:
    Singleton() = default;
    ~Singleton() = default;
    Singleton(const Singleton &)= default;
    Singleton&operator=(const Singleton&)= default;

public:
    static Singleton& getInstance(){
      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;
        return instance;
    }
};

三、饿汉版(Eager Singleton)

饿汉版(Eager Singleton):指单例实例在程序运行时被立即执行初始化

class Singleton{
private:
    Singleton()= default;
    ~Singleton() = default;
    Singleton(const Singleton &)= default;
    Singleton&operator=(const Singleton&)= default;

   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;

public:
    static Singleton& getInstance(){
        return instance;
    }

};

Singleton Singleton::instance;

由于在main函数之前初始化,所以没有线程安全的问题。但是潜在问题在于no-local static对象(函数外的static对象)在不同编译单元中的初始化顺序是未定义的。也即,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;和static Singleton& getInstance()二者的初始化顺序不确定,如果在初始化完成之前调用 getInstance() 方法会返回一个未定义的实例。

四、总结:

  • Eager Singleton 虽然是线程安全的,但存在潜在问题;
  • Lazy Singleton通常需要加锁来保证线程安全,但局部静态变量版本在C++11后是线程安全的;
  • 局部静态变量版本(Meyers Singleton)最优雅。

五、C++中static对象的初始化

non-local static对象(函数外)

C++规定,non-local static 对象的初始化发生在main函数执行之前,也即main函数之前的单线程启动阶段,所以不存在线程安全问题。但C++没有规定多个non-local static 对象的初始化顺序,尤其是来自多个编译单元的non-local static对象,他们的初始化顺序是随机的。

local static 对象(函数内)

对于local static 对象,其初始化发生在控制流第一次执行到该对象的初始化语句时。多个线程的控制流可能同时到达其初始化语句。

在C++11之前,在多线程环境下local static对象的初始化并不是线程安全的。具体表现就是:如果一个线程正在执行local static对象的初始化语句但还没有完成初始化,此时若其它线程也执行到该语句,那么这个线程会认为自己是第一次执行该语句并进入该local static对象的构造函数中。这会造成这个local static对象的重复构造,进而产生内存泄露问题。所以,local static对象在多线程环境下的重复构造问题是需要解决的。

而C++11则在语言规范中解决了这个问题。C++11规定,在一个线程开始local static 对象的初始化后到完成初始化前,其他线程执行到这个local static对象的初始化语句就会等待,直到该local static 对象初始化完成。

参考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37469260


   转载规则


《设计模式之单例模式》 Ace 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
 上一篇
深度学习之激活函数 深度学习之激活函数
一、为什么要使用激活函数​ 神经网络与感知机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它使用了“阶跃函数”之外的其他激活函数,比如sigmoid函数。sigmoid函数相比”阶跃函数”更佳平滑. ​ 阶跃函数和sigmoid函数均为非线性函数, 线性函数
2020-01-18
下一篇 
计算机视觉之分割 计算机视觉之分割
一、语义分割和实例分割的定义 定义1: 语义分割 将图片中的所有像素进行分类(包括背景) ,不区分具体目标, 仅做像素级分类。 例如, 将图a上面一行图片进行语义分割的结果为下面一行图片。 定义2: 实例分割 对于有多个目标的
  目录